4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李宇婷博士受邀做客“望道大讲堂”,以“汉语存现句的语料库研究” 为题,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开展学术讲座。讲座聚焦汉语处所倒装句的语义语用机制,呈现跨学科实证研究的前沿成果,学院近20名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来到112会议室,集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报告人进行深度探讨。

讲座中,李宇婷博士首先厘清“存现句”(Locative Inversion)的范畴,并提出学界对其句法、语义、语用交互机制的量化研究仍存空白。其后,李宇婷博士展示了她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近千条实例基础上,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揭示的三大关键发现:一是,存现句显著偏好“处所旧信息+主题新信息”的分布模式,符合语言信息流动的 “已知—未知”原则;二是,首次发现名词短语的生命度与定指性共同影响结构选择,无生命、不定指主题更倾向进入存现句,而有生命、定指主题多采用正语序;三是,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及未被动化的及物动词均能进入存现句,挑战了“存现句是非宾格结构专属” 的传统观点,拓宽了汉语动词分类的理论边界。
互动环节中,李宇婷博士与在场师生围绕“生命度标注的跨语言一致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主持人刘晨老师认为,讲座以扎实的语料库数据与严谨的统计建模,打破传统句法研究的单一视角,为汉语特殊句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据悉,李宇婷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学、句法语义学研究,擅长融合跨语言比较与语料库量化分析。其近期在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发表论文“A multivariate corpus analysis of locative inversion in Mandarin Chinese”,专著Locative Inversion in Mandarin Chinese即将由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在汉语特殊句式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