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简介
闫海凌,女,广西大学文学院2019级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在校期间曾任广西大学文学院第十二届研究生会副部长、广西大学文学院第十三届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并担任轮值执行主席。
获奖情况
2019.10 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
2020.10 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2021.10 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
2021.10 广西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学术成果
曾在《四川戏剧》《汕头大学学报》《阴山学刊》等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论文《生命本位和地-人-文互释: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学内部研究的启示》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第十届年会暨第五届硕博论坛”获一等奖,并收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文学地理学 第十辑》。论文《乔姆斯基和金圣叹的句法理论比较研究》于“第五届广西区高校文科院校学术论坛”获三等奖。
毕业去向
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2.经验分享
很多研究生入学时会感到迷茫,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学姐有过这一阶段吗?对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我在入学的时候倒是不迷茫,那会儿还处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少轻狂阶段。感到迷茫是研二时的事情,我当时总觉得论文写来写去效果也不是很好,书也没读多少,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涉及一些专业知识我还得去百度一下,非常之挫败,以至于在一次组会的时候没绷住哭了起来(有点丢人哈,不过后来导师为了让我们放松一下,请大家吃了顿饭,某种意义上的因祸得福)。导师当时对我说,不能活在外界的标尺里,走在自己的节奏里、自己的路上,才能走得踏实。这句话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在古希腊人的宗教圣地德尔菲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几千年过去了,仍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首先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可以多听听老师们和其他有经验的朋友的建议,但最重要的,还是多问问自己的灵魂。如果想读博,那就努力攒文章、出成果;如果想考公务员,就尽量早点开始刷题、记知识点。要完全不被peer pressure影响确实不太可能,但还是希望大家尽可能地告诉自己,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定需要漫长的积累才能由量变引起质变,只要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相比有所进步,只要在睡前回忆起自己这一天,不因虚度光阴而问心有愧,就很好了。
了解到学姐在校期间曾担任过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请问学姐是如何平衡学生组织工作和自己的学习的呢?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这个首先要对我们当时主席团的另外两位成员——斌雪和景佳表示诚挚的感谢,必须承认,他们两个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并给予了我极大的理解、支持和照顾。还有王老师的耐心指导、研会所有成员们的密切配合,才能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十分感谢各位的辛勤付出。
我在研会的经历还是十分愉快的,所以所谓的“学生组织工作”对我而言完全不是一项负担,它像雪原上的一簇篝火,我走近再远离,但从它身边经过时的光和热会永远成为一段温暖的记忆。对于如何平衡学生组织工作和自己的学习,我想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不要把它作为一种负担。如果它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在一种消极甚至怨怼的情绪下进行工作,效率一定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学习进展。
另外是要合理分工,不能让一个人做完八个人的工作,也不能让八个人做一个人的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保证工作效率,也更能维系伙伴之间的良好关系。
研会工作日常
了解到学姐目前成功考取了同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学姐是否能分享一些考博心得给学弟学妹们?
首先是坚定信念,这个非常重要。当然了,如果心理状态足够好、个人精力也比较充沛,那两手甚至多手准备也是很好的,横竖不至于沦落到“毕业即失业”的境地。但是对于单线任务型选手(比如我),考博可能就像考研一样,是具有排他性的,如果总是摇摆不定,就容易陷入无休止的焦虑和内耗。
其次是抓紧时间。一方面是论文撰写和投稿。毕竟论文从投稿到见刊的周期是不确定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尽快将文章投出去,在提交材料的时候能拿出用稿通知也是好的。另一方面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虽然各大院校对于应届生的要求都是提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即可,但也有应届生同学直接递交了论文全文。所以如果精力允许,能在递交材料之前完成论文初稿,应该会更加分,至少显示出自己效率很高。
再次是院校和导师选择。多方搜集信息,积极联系博导。去了解并选择跟自己学术气质相契合的院校和导师、跟导师通邮件其实也是
一件相当耗费精力的事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去拜访一下博导,一则更加直观地增进彼此了解,二则向导师表明自己的诚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积累的问题。学校可能不会直接提供参考书目,考察范围也相当之广泛,所以要注意在日常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中多总结、多积累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面对一个概念、一个理论,要梳理出成系统的知识脉络,能承前启后彼此贯通,并注意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结合,这样使用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考场上也更能从容应对。
3.毕业寄语
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斯多亚学派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启发,认为在世界万物的背后有一个神圣的宇宙之火。世界从这大火中诞生,万物又在大火之中不断地回归和重生。这场火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它可能大多数时间是寂静的,偶尔才会哔剥一声脆响,像一颗炸开的栗子壳,而新的可能性就从这裂缝中产生。那就大胆地迎着这火光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