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吴福祥、杨永龙、朱冠明三位教授来我院讲学

2024-09-30 作者:文/刘佳岱 图/罗异鸣 点击量:

922日,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福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句法词汇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杨永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朱冠明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文学院孙瑞、鹿士义、田春来、李超等师生以及来自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的师生共80余人参与了本次系列讲座。系列讲座由覃凤余教授主持。

吴福祥教授的讲座题目为“试谈语言的区域特征”。语言区域及区域特征是语言接触的产物,语言接触导致一个地理区域的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结构相似性,且通常有些语言之间没有亲缘关系或至少亲缘关系较远;区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内若干语言共享的语言特征,也是确定语言区域最重要的参数。吴福祥教授首先举出世界语言范围内著名的语言区域及其特征帮助理解,而后主要从区域特征的性质和类别、区域特征扩散的模式和机制、区域特征扩散的促发因素,以及区域特征的识别和确定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与区域特征有关的问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杨永龙教授讲座的题目为“上古汉语表情态的助动词‘其’”。杨永龙教授指出,“其”在商代甲骨文中非常常见,但是目前学界对“其”的句法属性和语义功能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学界尚无统一认识。在描述和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其”在商代甲骨文中应是助动词,而不是副词,其语义功能主要是表示认识情态之可能和道义情态应该。杨永龙教授主要从“可以被否定”、“直接独立做谓语”和“可以在情态框架内做出统一解释”三个角度出发,以丰富的语言实例为证据和旁证,证明“其”的助动词属性及表示情态的语义功能,还对甲骨文中“其”表示将来时和出现在条件句的情况给出了“语法化”和“非现实范畴”两种解释。杨永龙教授最后以翔实的文献材料阐释了“其”的助动词用法在周秦文献里的继承与发展,对已有研究提到的虚词“其”的各种功能进行了统一的解释和说明。

朱冠明教授讲座的题目为“佛教汉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佛典语言是中古汉语的代表,对上古汉语探流和近代汉语溯源都有重要意义,在汉语史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朱冠明教授首先回顾了佛教汉语研究的历史。他指出,国内研究相较于国外相关研究来说虽起步较晚,但一直处于持续稳步推进的进程中。从时间上看,国内研究以198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只有零星研究,后期逐渐兴盛;从内容和视角上看,主要可包括佛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研究、从梵汉对勘角度出发的研究以及语言接触理论视野下的佛典语言研究。当前,随着佛典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佛典语言中国化的研究、佛典字词关系的研究、佛典异文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与佛典语言风格的研究等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开拓。朱教授认为,未来需要对佛典语言进行更加精细化和深入的研究,在精准进行对音研究和词语溯源研究的同时挖掘出佛典中更多的对汉语发展造成影响的外来语言成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扩展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并努力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还分别就“区域特征如何认定”“同源词的辨识方法”“汉语史研究资料的甄别”“大数据技术与汉语史研究相结合”“佛典语言工具书的选用”等问题向三位专家请教并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