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组织生活 > 正文

携手•伴读∣ 文学本科第二党支部读书活动“晒一晒”作品展(三)

2023-07-09 作者:文学本科第二党支部 点击量:

1.陈丹婷:

李泽厚《美学三书》读书心得(节选)

美,在物质层面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结合,在情感层面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审美性的架构,凝练在中国人民在历史中智慧创造的伟大成果当中。对《美学三书》的研读是我第一次接触系统的美学相关理论,三书即便为三书,相互之间的联系亦颇多,层层相扣点点相连,三书若单独去读反而会缺少三书共读的趣味。将全书内丁点全无遗漏的道来倒更显赘余,故在三书中或以概述或挑择部分疑问颇多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表述,日后有机阅读李泽厚先生其他的著作以及其他美学大家如朱光潜等人的著作,再回翻美学之三书,或有更深入正确的见解,当前心存疑虑已然解决。

故愿,艺术常新,审美常新;愿情感本体万岁,人类万岁!

 

2 .潘容菲:

《迟来的日出》——读《日出》有感(节选)

日出是一个让人充满幻想的名词,可能是透过枝叶散落的满地斑驳,也可能是海面循序渐进地披上金缕衣,或是穿过掩实的窗帘空隙照在昏暗的地板的一缕光。日出似乎是充满希望的,可是曹禺笔下的《日出》却令人压抑痛。陈白露本是清纯的少女,因生计所迫,只身在城里闯荡,成为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她身边来往着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作者围绕陈白露,展开话剧的叙述,在人物的交流来往中刻画出阶级矛盾以及人性丑恶。

 

3.姚姝威: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节选)

阅读《精神分析引论》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思考的旅程。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于揭示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他的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但它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何浩:

《无名的裘德》读书心得(节选)

裘德与淑自始至终都在与一种外在的力相抗争,这种外力主要来自宗教,来自社会婚姻制度。除此之外,他们的悲剧同时也由自己的性格亲手缔造,在面对“社会”这堵巨大的障壁之时,裘德比淑多了一分勇敢,敢于撞他个头破血流、浑身粉碎,也最终得偿所愿,宁可孤苦伶仃去世也并不屈服。

 

5.邵可盈:

《悲惨世界》扁平人物形象的感触——对德纳第和沙威形象分析(节选)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给予扁平人物的定义是,“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和性质而被创造出来的”。德纳第在《悲惨世界》中的形象就是单一的,毫无变化的,他的性格就像被定格住了一样,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遇到怎样的人都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这种对人物的高度丑化,形成的恶的形象,是伴随着德纳第奇异又悲惨的遭遇而产生的,单一却并不单薄,也就让这样一个人物变得不再枯燥。而沙威的内在却是变化的,这种变化紧紧依附于“警长”这一人设框架,从而使人物的矛盾合理化,又富有引人深思的魅力。

 

6.梁涛:

读《孟子·万章》(节选)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才生成的,文学史也是依靠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接受和传承才得以形成的。“以意逆志”与接受美学仅从形式上看,确有其相似之处,但却有根本上的不同。前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不可分离的立场,基于征圣和宗经的儒学传统,作者和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又“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读者所求的不是作者和文本意之几何,而是透过作者和文本去追求最高的道。西方无论是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还是读者中心论,都是确定其中一个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7.陆丽香:

读《乌合之众》有感(节选)

个体中的某些人处于某个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才变成一个群体,而群体中的个人自觉的个性会消失,思想和感情会和其他人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在某个特定的大条件下,国内政策和国际大环境下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使他们具有心理群体特征。这个观点让我不由得想起了2019年年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成千上万没有关联的人紧紧牵连在一起,全国四面八方都为武汉加油,各地医疗队伍奔赴一线,支援武汉。